11月23日,《中国教育报》第9版头条以《“以体育人” 推动体教深度融合——青岛科技大学体育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为题,报道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相关工作。报道全文如下:
30余种、149项,只要你想动,学校都提供,“私人定制”体育菜单让青岛科技大学(以下简称“青科大”)的校园处处散发着运动的热情和活力,体育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正在开展的第20届大学生“秋之实”体育文化节是青岛科技大学推进体育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该项举措激发了学校“以体育人”的新动能、新成效。
近年来,青科大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对现有体育教育资源、载体、方式等进行系统整合,依托理念重塑、体系重建、价值重构,以体系化贯通、制度化联通、信息化互通、思政化融通,实现了“体”与“育”深度融合,撬动了体育教育的增值和体育综合育人的实效,探索出一条高校体育综合育人的新路子。
重塑体育教育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在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看来,体育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连湘表示,青科大具有71年办学历史,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形成了以橡胶为核心的办学特色,自强务实、艰苦创业、勇争一流始终是鲜活的办学基因,培养学生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赢得社会广泛认可。通过体育综合改革,引领近4万名学生在体育中锤炼吃苦奋斗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勇争第一的拼搏精神等体育素养,与“橡胶品格”特质形成了高度契合,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也塑造了“爱体育·兴科大”的品牌。
青科大校长、体育综合改革总负责人陈克正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确立了‘拥抱体育·出彩人生’体育教育理念,构筑‘大体育’格局,以提高身体素质、提升综合素质、服务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以学生终身受益为旨归,通过课堂、实践、联赛等形式,探索体育与德智美劳教育的有机融合,打造‘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提升学生体质,锤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拥抱体育、享受乐趣、终生受益。”
学校确立了“课堂 实践 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育人顶层设计,构建了组织领导、部门协同的运行保障机制,由学校负责体育等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工作组组长,由党委(校长)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参与,形成了全校“一盘棋”工作格局。
为确保“三平台”有效实施,学校先后制定了《体育实践健身跑规则》《体育基本项目递进式评分标准》等一系列刚性制度,将学生体育过程和结果纳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将体育课、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评奖评优、升学毕业等挂钩。
“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不达标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这一‘硬杠杠’要求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体育锻炼参与度和覆盖面的问题,构建了人人参与的体育工作机制。”该校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吕万翔介绍说,青科大设定体育课成绩由身体素质成绩40%、专项成绩30%、在线课程学习及课堂表现情况30%构成,提升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进取精神等,体现了体育育人成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不少学生家长表示,这种学分制体育教育改革,让学生走出宿舍、少玩手机、参与锻炼、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有利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新颖和有益的改革”。
重建体育教育体系,实现“课堂 实践 联赛”一体化
体育教育组织方法手段上的滞后,导致学生课外体育实践和体育联赛组织管理复杂、计划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共同问题,如何突破这一“梗阻”?
为实现体育育人,青科大制定实施了《全校体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据该校副校长、体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勇介绍,该方案构筑了“课堂 实践 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路径,用“三平台”对学生体育实现了全覆盖,回答了“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和“教会、勤练、常赛”六字要求落地的现实问题。
——构筑“新理念新知识”体育课堂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出版“互联网 ”新形态教材《体育导论》,建立了大学体育在线课程,实施“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开设体育导论 体育专项体验课,设置“x”系列专项选修课程、设立体育运动俱乐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教会”和“健康知识”目标达成。
——构筑“我运动我快乐”体育实践平台。设置大学体育实践课,分健康跑和四项素质锻炼两项,健康跑设1个必修学分,四项素质锻炼评价结果纳入大学体育课程成绩,实现“勤练”和“基本运动技能”目标达成。
——构筑“多元化全员性”体育联赛平台。实施“班级—院级—校级”阶梯式逐级选拔推行模式,打造“月月有联赛、周周有比赛、人人都参赛”格局。以俱乐部训练、校内联赛、校外比赛为主,因材施教、分级教学、以赛促练,实现“常赛”和“专项运动技能”目标达成。
青科大团委书记、体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毛常明说:“‘三平台’既自有重点、各有特色、独立运行,又高度关联、密切协同、相互补充,是以制度化联通、信息化互通、思政化融通起来协同发展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在体育课上体验到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引导,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同学们的参与度显著提高。”青科大环境学院制药204班学生郭晴晴说。
“‘三平台’实现了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效衔接、相互补充以及学生体育各领域全过程覆盖,推动了大学体育从单纯‘课堂教学’主导向‘课堂内外一体化’拓展,丰富了教学场景和模式,提升了体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青科大副校长、体育综合改革工作小组组长丁林表示。
重构体育价值,让文明习惯和健康行为陪伴终身
教育部前不久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当前,“小胖墩”“小眼镜”“手机迷”等不健康现象较多,现实表现为“活力劲”“精神头”“奋斗心”不足,同时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叠加,学生体质亟待增强。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发挥体育育人功能,体育教师作用至关重要。”青科大教务处处长王霞表示,学校通过一揽子措施,精心打造了专业技能高、理论素质硬、爱体育、懂思政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体育思政”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确保体育课程思政有效落地提供了保证。
竞赛是学生体育锻炼内生动力。结合校园人文景观,青科大设置了36个健康跑红色打卡点,分别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精神谱系等作为标识,将体育与思政融为一体。同时将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学习和测试纳入健身跑,学生们根据跑步有效次数获得答题机会,答题情况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成绩。跑得越多,答题机会越多,成绩也越好。
“以前对体育运动不大感兴趣,通过体育导论课、围绕红色打卡点健康跑及联赛的打拼,现在越练越有劲头。”2018级学生张天一说,“除了提振了精神头,我还了解了很多时事政策、党和国家的历史及专业故事。”
天天不断线的校园乐跑、周周不断线的体育赛事、月月不断线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暂时放下繁重的功课,尽情挥洒汗水。
以健身跑为例,青科大高密校区2018级学生共有2100余人参与健康跑,总跑步次数6万余次,累计里程达到12万公里,人均里程60余公里,超过96%的学生完成学期跑步目标。
“校园中红色打卡点的设立与爱体育app的普及,让我每天都会主动去操场上跑步锻炼,这个习惯从开学一直坚持到现在,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压力,还养成了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2019级软件专业学生方俊豪说。
体测数据显示,青科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年提升达95%,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大幅提升,精神状态大幅改善,网络依赖指数显著下降,幸福感指数明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指标呈现转好及提升趋势,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大幅下降。